每個人的青春回憶都有不同的元素,廣州校服,總是其中之一。
兩會期間,民革中央向全國政協提交了一件集體提案《關于推動優質供給,杜絕劣質校服的提案》。提案認為,目前各省份對校服管理的方式不同、效果迥異,有地區仍出現“意大利校服”和“丑校服”。
因此提案建議:在改進校服美感幫助中小學生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,應重點破除限價及“地方保護”,讓更多學生和家長擁有選擇“優質優價”校服的權利。
此提案一出,不少網友大呼驚喜,還給自己心中的完美校服要素排了個序,比如舒適度、耐穿、顏值、文化特色、選擇性等。
校服應該講究一點。好看的校服,會是青春回憶中的一抹亮色。
然而,這一看似簡單的期望,在現實中有時卻難以落地。從過往經驗來看,一些學校在設計校服時,存在地方保護、招標不透明的情況。缺乏選擇權,自然也會導致校服不美觀現象的出現。從這個角度說,校服不僅是學生身份的外在展示,也是教育景觀的側面呈現。
同樣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中國經歷了一場“徹底的、決絕的”服飾革命,在階級斗爭的大環境中,服裝脫離了本身特有的審美屬性,被賦予了濃重的政治意味。穿蘇式連衣裙是修正主義,旗袍是封建余孽,稍微帶有花紋的服裝被斥為是奇裝異服。人們的服飾由簡單變為簡陋,服裝廠只生產軍便服、工人裝,顏色也只有黑藍灰。
與其說是為了學生德育,不如說是方便管理。色彩鮮艷的校服和沖鋒衣一樣,非常方便老師在校園里第一時間識別出來,穿校服的學生和不穿校服的教師分裂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兩個陣營,學生因為沒穿校服被罰掃地,被禁止考試的事情時有發生。
仔細想想,中國學生恐怕是服裝界最委屈的一批消費者了。畢竟,運動校服即使再怎么便宜也是要花錢的,而這對于中國學生來說簡直是一筆完全無效的支出——他們連體育課都被擠占了,還穿什么運動校服呢?